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什么是吠陀时代,以及吠陀时代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吠陀时代”分为几个时期什么是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名词解释吠陀时代分前后两期,前期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经济以畜牧为主,无贸易。也无城市,社会仍处于部落制度。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经济生活出现变化,农业为主,畜牧为辅,铁器已普遍使用,部落社会分解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4个瓦尔纳,其中首陀罗在4个瓦尔纳中地位足在最底层,吠舍位于中层,刹帝利与婆罗门为上层。雅利安人崇拜太阳、雷雨、火焰、河川等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吠陀诸神,后期宗教中梵天为最高神。在雅利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婆罗门创造了祭祀程式,后来则形成了具有深厚印度传统特色的婆罗门教。虽然吠陀时期没有发现什么艺术品遗存,但婆罗门——印度教的诸神祇及他们的神性,却成为印度艺术最具有想象力与创造灵感的根源。
波罗马吉里遗址的石棺墓印度南部铁器时代文化公元前12世纪~公元1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方侵入南亚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所谓“吠陀”时代,是由阐述这一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吠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是雅利安人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时期。
雅利安人属于印欧语族,其故乡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许多雅利安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上游一带。他们称当地人为“达萨”或“达休”,意即敌人;并把“达萨”说成是黑皮肤的,“没有鼻子的”。看来雅利安人在外貌上和土著居民有很大差别。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同达萨激烈战斗的片断。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一首因陀罗(雷雨神或战神)赞歌写道:“他使万物成为不稳定的;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噢,人们哟!他是因陀罗。”经过无数次的战争,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并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占据印度河上游以后,最初还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后来他们逐渐学会了农业。在山岗地带,他们用牛拉重犁耕地。在河谷地带,他们利用河水灌溉。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有了金属用具。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之分。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各部落从印度河流域逐步向恒河和朱木拿河流域之间迁徙,至公元前1000年前半期,雅利安人就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
雅利安人初到印度的时候,还过着氏族部落生活。当时部落是社会重要单位。每个部落包括几个村社,即“哥达摩”,首领叫“哥罗摩尼”。村社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土地为公社所有,但已有一部分分给每个家庭占有使用。部落组织称为“迦那”,首领叫“罗惹”。佛教文献中往往把“罗惹”一词与“王”字等同起来,不过这一时期的“王”是部落首领,与国家出现后的“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部落首领由民众大会选出,不过实际上已经世袭。氏族部落中还有两个民主机构,即萨米提和萨布霍。萨布霍可能是部落的长老会,由部落中少数上层分子组成。萨米提是部落的民众会议,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这是雅利安人原始公社后期军事民主制度下的三种机构。
经常的战争,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之一。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以及雅利安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梨俱吠陀》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是十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反对当时最强大的婆罗多国王修达斯的战争。战争以联盟失败而告终。在《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描述了另一次大战,即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世纪。初期,虽系两族之间的战争,但后来北印度的很多部落都参加了。这次大战的结果,般度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部落首领和氏族贵族在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战俘。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曾提到某一个僧侣从部落首领那里得到了成百的金块、无数的马牛和“载有少女奴隶的十辆战车”。部落的军事首领在战争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部落中还有正在萌芽中的专门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原始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阶级和阶级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印度历史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了。
吠陀时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其中《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2——前9世纪,称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成书于前900年——前600年或更晚,故又称晚期吠陀。
关于什么是吠陀时代,吠陀时代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