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渭南文坛 翁晓帅作品 己所欲,亦勿强施于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或应人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什么叫应以佛身得度者(转帖)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知识可以学到,智慧需要去领悟,这样才能真正开启内在的般若智慧。无论入世还是出世,最珍贵的就是智慧。《吉祥经》中说:“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己所不能,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远离恶友,远离愚痴之人。这里所说的愚痴之人不是指那些愚笨、反应迟钝或没什么文化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信因果、违背天地运行规律、不遵守道德伦常、自作聪明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佛陀所说的愚痴人。《佛子行》中说:“交往恶人增三毒,减损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与愚痴的人交往,会增长贪、嗔、痴三毒,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成愚痴的人。

   我们要与深信因果、有空性智慧、圆融无碍的人交往,并尊敬那些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地得到吉祥,一切时处恒吉祥。

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个愿望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什么叫应以佛身得度者?何为得度?是度成佛果吗?已经修成佛了,为什么还要以佛身得度呢?什么样的众生能以佛身得度呢?倘若我是男子,不是佛陀,如果能遇到观世音菩萨来度化我,是不是要以男子身来度化我,如果遇到某某以佛身来度化我,就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末学愚痴,这句话推敲不明白,望老师开释。阿弥陀佛学习佛法不能用意识思维推敲,要放下心中的执着,用至诚心、一心来领悟。『第一义』是说不出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能说得出来的都是第二义、第三义了,能思惟想象的也不是第一义。什么叫第一义?第一义里头连第一义也没有,如果有第一义就不是真正的第一义,实在讲就是真如本性,从现相上来讲就是「一真法界」,《法华经》里面说的「诸法实相」,净土所讲的「理一心不乱」,都是第一义。它的名词很多,有一百多种之多,都是说一桩事情。实在说不出,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只能用体会,不能用思惟,因为一落到思惟就是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了。禅家讲参禅,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就是第一义,「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第七识,「识」是第六识。你能够离开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你所显露出来的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第一义。怎样才能离得开?你先要晓得,心意识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的现象?第六意识去分别,我们这个分别心是六意识,第七识是执着,第八识我们讲落印象。换句话说,你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个时候就是第一义。我们眼见色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耳闻声也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就是不用心意识,这个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第一义。这里面,你们现在好好的想想,你能说得出一句话来吗?不要说别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举出这个,「离开一切名字相,你说一句来,这是什么?你们能不能说得出来?」离开名字相,你说纸片,「纸片」是个名字,「精舍」也是个名字,「书签」也是个名字,我叫你离开名字相,你说一句出来,这是什么?就说不出来了。清不清楚呢?清清楚楚,说不出来,这就是第一义。你能说出来,这就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这个境界,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也知道!你看《老子》里面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两句话跟佛经里面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一个意思,说法不相同,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老子也见了第一义,也证得诸法实相,要不是佛再来,那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说不出来!没有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人也入了这个境界。所以第一义里面是平等法、是清净法,第一义里头流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所以慈悲是性德,是真如本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大慈大悲!我们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要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所以,第一义里头没有我!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四相都空了,哪来的我?这才叫第一义,也叫做中道第一义。所以,实实在在无我。随顺世间,这就是起作用,这叫做慈悲。佛要常住在第一义,第一义里头,刚才讲了,不但没有言语,也没有思惟,试问问佛怎么样教化众生?佛给我们说这些经,说这么多话,都是从第一义把它变成第二义,我们才能得利益,他才可以给我们讲,给我们研究讨论,这一问一答。如果第一义里头连念头都不能起,还有什么说话,没有言语!那佛也不能教众生,众生永远都不会开悟了。因此,必须要把智转变成识,转变成分别、着执、落印象,起这个作用,起这个作用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变现出来是为他受用,不是自己受用,是变化心意识为他受用。因此,诸佛菩萨智与识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先后次第,为什么?他自受用是智,换句话说,他无分别、执着,他也不落印象,他自受用是四智菩提。他受用呢?是八识。所以他的八识跟四智同时的。对自己是四智,对别人是八识,他的八识就是四智变化出来的八识,所以他不迷、他不惑,这叫做中道第一义谛。我们凡夫的确只有八识没有四智,为什么?在一切法里面分别、执着、落印象,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什么麻烦?六道轮回就是这么变现出来的。六道轮回是自己变的,自己在里面头出头没,谁能够救你呢?没人能救,救你的人还是自己,除了自己,谁都救不了你。你说佛菩萨大慈大悲能救我们,那佛菩萨真的慈悲,早把我们统统救出去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还在六道生死轮回?佛菩萨救不了!佛菩萨能救我们,就是把这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明白了自己有办法了,有什么办法?跟佛菩萨一样,不用心意识,那轮回就没有了,就解脱了。所以同修们要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这个病根之深,就是分别、执着、落印象,这个病太可怕了。这个病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根本,谁有能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谁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就成佛、成菩萨了,就出离三界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说这一个理,没有第二个理!千经万论都是说这个理。许许多多的方法都是叫我们把这个观念转过来,转过来就成功了,为什么转不过来呢?习气太深了,就是用心意识用成习惯了。我们晓得转,可是一遇到事马上又迷糊了,老习惯又用上了,麻烦就在此地。无始劫以来用成习惯了,现在一下转,转不过来,这个事情就麻烦。《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所谓「应以佛身得度者」,是指众生的因缘,如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所得度的不就是应以佛身得度者吗?故就现佛身而来救度。甚至应以乞丐身得度者,就现乞丐身。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多次遇到乞丐帮助,乞丐即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诸佛菩萨就在我们现前社会各行各业示现,我们肉眼凡夫不识。如此示现用意很深,让我们对一切众生生起至诚的恭敬心。我们把一切人事物,应该当作诸佛如来的示现,如此,恭敬心才真正生得起来,才能契入普贤行。如何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消除业障,恢复健康?问:弟子有一个儿子,冤亲债主缠身,从当兵回来一直病到现在,已有六、七年了,现在还在精神疗养院住院。医师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没有吃药就会错乱打人。弟子也知道,西药吃多了对肝肾不好,在水陆法会中也为他超荐冤亲债主。现在他服用西药,并念大悲咒、阿弥陀佛圣号,请问应如何消除他的业障,帮助他康复?答:这个事情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是有没有人肯帮助他,真正有人肯帮助他,决定能得到感应。普通的这种水陆法会、超度法会不起作用,为什么?力量太薄弱了。法会中作法事的人多半是有口无心,仪规做得很如法,心不真诚,没有感应。怎么样才有感应?学习《地藏经》里的光目女、婆罗门女用真诚心。心地真诚,诵经念佛立刻就见效。光目女与婆罗门女为了要帮助家亲眷属脱离苦难,真正发菩提心。婆罗门女一天一夜的念佛,至少是事一心不乱,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他的母亲,因他的功德而脱离地狱,生忉利天享福。我们如果也能用一天或者七天,念佛达到这种功夫,患者就能得度。如果达不到这种功夫,对他也有好处,但不容易复原。可是哪里能找到真心为他发心的人?这个真正发心的人,真的作佛,真的成菩萨了,而患者就是佛的眷属、菩萨的眷属,当然能得度。诸位读《地藏经》,要效法光目女、婆罗门女,决不是有口无心,念一点经,念几遍大悲咒。这样只能说比不念好,真正的效果很有限。

想要别人给你提供帮助,必先学会帮助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或应人者、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