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怎样理解吴起的“在德不在险”(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 魏武侯与吴起的西河对话,挑起一个争论千年的话题

其实怎样理解吴起的“在德不在险”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在德不在险,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怎样理解吴起的“在德不在险”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怎样理解吴起的“在德不在险”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是什么意思国之固在德不在险—读《资治通鉴》

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吴起指出当年的三苗氏、夏桀和殷纣的立国之地都是山河险要,看似固若金汤,但是这些君主因为“德义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终都落得了亡国的下场。如果说吴起引用三苗氏、夏桀和殷纣的典故提醒魏武侯“山河之固”不足以立国,可能是出于国家社稷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那么吴起最后那句“若君不修德,则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怎么听都像是在向刚刚上台的老板示威。从士大夫的角度来看,帝王修德无非是善待臣民,吴起非常露骨地警告魏武侯如果不善待以吴起为首的臣民,那么这些人就有可能“为敌国也”,也就是在吴起的率领下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失去了类似名将吴起这样的人才,魏国就算有山河之固也难免重蹈三苗氏、夏桀和殷纣亡国的覆辙。

一个国家的强固与否,在德不在险 吴起

说错了,应该是这样,如果想要使自己的江山稳固,是要在有德行的基础上去管理,这样江山就不会有任何会失去的风险了

《资治通鉴》(司马光编著,辽海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卷一周纪一安王十五年中有一段话:

原文: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翻译: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可见,国之固在德不在险。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德不在险 魏武侯与吴起的西河对话,挑起一个争论千年的话题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