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何获得真理(正确道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仓本真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如何获得真理(正确道理)和仓本真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如何获得真理(正确道理)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真理吗仓集镇的人文介绍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
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是最纯真,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融贯论一般而言融贯论认为,真理是整个信念或命题系统内各部分的一致。尽管如此,通常融贯意味着某些超出简单逻辑一致性的东西。例如,概念基本集合的完全性和广泛性是判断融贯系统效用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融贯论贯彻的原则是以下观念,真理根本上是整个命题系统的性质,个别命题只因与整体相融贯而衍生地被赋予真理的性质。在通常被视为融贯论的各类观点中,理论家们在究竟融贯论带来许多可能为真的思想体系还是只有一个绝对体系是真的问题上并不一致。
一些融贯论的变体被认为描述了逻辑和数学形式系统的内在本质特征。而进行形式推理的人乐于思索并列的、在公理方面独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统,例如各种可供选择的几何学。大体上,融贯论被批评为在将它应用于真理的其他领域时缺少适当的理由,特别是涉及大部分关于自然世界、经验予料的断定以及关于心理和社会实际事件的断定,尤其当融贯论没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论辅助的情况时。
融贯论可分为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思想。在一些逻辑实证主义支持者,最著名的有纽拉特和亨佩尔中,融贯论获得复兴。
符合论符合论符合论主张,真信念和真陈述在于与真实事态相符合。这种理论本质上试图在思想或陈述与事物或客体间建立关系(真理关系),该关系理论上可以独立于涉及该关系的人,并独立于其他真理关系而存在。这是一个传统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这类理论认为陈述的真或假原则上完全取决于它如何关联于客观实在,它是否准确地描述(换言之,符合于)实在。
康德以下述态度评论真理符合论:
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按照这一纯粹的语词定义,那么,我的知识,为了是真的,必须与客体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认识客体的方法,比较客体与我的知识。那么,我的知识便为它自己所证实,对于真理来说这远远不够。因为正如客体外在于我一样,知识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断我对客体的知识是否与我对客体的知识相一致。这样一个解释的循环被古典作家称为Diallelos。而且逻辑学家被怀疑论者批评犯这种谬误,怀疑论者评论道这种对真理的说明就像一个上法庭的人为支持他的陈述而诉诸无人认识的证人,但该证人却通过陈述召唤他为证人的人是可敬的来为他自己的可信度辩护。(康德,45)按照康德的说法,符合论的真理定义是纯粹的语词定义,这里运用了亚里士多德名义定义和真实定义间的区分,前者引入新的术语,而后者显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质,术语已经被先行定义了。从康德对历史的记述来看,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从古典时代起已处于争论之中,怀疑论者批评逻辑学家采用循环推理的形式,虽然逻辑学家实际所认为的符合论涉及的范围被未被适当评估。
符合论传统上基于以下假设才能成立,即客观的真理关系是存在的,站到真理关系一边来只是人类的任务然而实际上,更多的理论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对附加因素加以分析,这一理想不可能达到。例如,在特定语言内对符合论的分析被迫承认,在理论工作的开端,正被探讨的特定语言是个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过精心论述不同语言间翻译的理论,才能逐渐构造语言中立的真值谓词。强有力的理论局限限制了这一工作的完成。评论家们和下面所介绍的一些理论的支持者们普遍宣称符合论忽略了真理关系中人的作用。
冗余论按照真理的冗余论,断定一陈述为真完全等价于断定该陈述本身。例如,断定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等价于断定语句雪是白的。冗余论者从下述前提中推断出他们的观点,即真理是个冗余的概念,换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谈话语境中方便使用的语词,并不指向任何实在。该理论通常归功于兰姆赛。他认为使用语词“事实”和“真理”不过是断定一命题的迂回方式,将这些语词视为隔离于判断之外的单独问题来处理不过是语言混乱。
冗余论的一个变体是消除引号论,它运用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P”是真的与P等价。而紧缩论的另一个版本是真理的代语句论,由格罗芙、坎普、贝尔纳普首先提出,更详细地阐明了兰姆赛的主张。他们认为当语句这是真的作为对正在下雨的响应时,这是真的就是正在下雨的代语句,亦即一复述其他表达式内容的表达式。在语句我的狗饿了,所以我喂它中,它与我的狗意义相同,同样地,这是真的与正在下雨意义相同——如果你说后者,而我说前者的话。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紧缩论和代语句论——根据紧缩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是真的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等价;根据代语句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的就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代语句,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的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意义相同。根据这些变体并不必然遵循兰姆赛而断言,真不是性质,相反它们会主张,比如,断定“P”可能涉及实质真理,既便如此理论家们会尽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余或代语句与语句“P”相关。
紧缩原则并不适用于与常见语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适用于许多其他一般被判断为真或假的事物。试考虑,语句雪是白的与人名Snow White间的类比,在某种意义上两者都能是true。对于最小论者来说,“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与雪是白的等价,但Snow White是忠诚的(Snow White is true)与Snow White并不等价。
构造论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构造论将我们的知识视之为“被构造的”,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外在的超越的实在(纯粹的符合论会抱有此观点)。真理观念更应被看作随习俗、人类的感受和社会经验而定。构造论者相信对人类体质和生物学事实的表述,包括对种族和性别的表述,是由社会构造的。维柯、黑格尔、Garns和马克思是这一雄心勃勃地扩展社会决定论的先驱。
共识论认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体一致同意的东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体可能就此达到一致同意的东西。共识论的标签以不同的名称被贴在许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学观点上。某些实用主义理论的变体被包括在共识论中,虽然实用主义理论范围十分广泛而应有它自己的分类。共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对真理概念的说明,哈贝马斯是它的当代倡导者。哲学家雷谢尔则是当代强有力的批评者。
履行论履行论被归功于斯特劳森,该观点认为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种言语行为,发出同意雪是白的这一断定的信号(与点头表达赞同十分相似)。某些陈述履行超出言语交流以外行为的思想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古怪。试考虑,例如,当新娘在婚礼的适当时候说“我愿意”,她在履行接受身边的男人为合法丈夫的行为。她并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为合法丈夫。以同样方式,斯特劳森认为:“说一个陈述为真,并不是就该陈述作一个陈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赞成该陈述的行为。当一个人说‘正在下雨,这是真的’,他断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陈述‘……,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赞成陈述‘正在下雨’。”
位格理论人们通常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受人讨论的,是人理性思维的印证。但是圣经中对真理的定义和此不同。“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这句话完全不符合人类的逻辑,人怎么可能是真理,(注意这里是“是”真理,不是有真理),因为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这句话不是指他肉身讲的,因为他是降卑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他创世以先就与天父上帝同在,是上帝的第二位格(上帝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一个本体)。这句话是说他的神性,他是有位格的真理和生命的本体,是人犯罪以后神人和好的道路和中保。这是基督教的观点。
实用主义一般而言,在实用主义思想中意义并不仅仅在语词中表达,还在行为中表达。没有任何陈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须首先定义它的术语,然后详述不同作者赋予每个术语的不同意义。这一做法使实用主义对意义和真理的理解产生分歧,关于这一做法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古典实用主义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在他们共同的哲学的出色观点上有一致意见。最关键的分歧来自于唯理论和实在论在实用主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尔士将真理定义如下:“真理是抽象陈述与理想极限的一致,无尽的探究将带着科学信念趋于真理,抽象陈述通过承认它的不准确和片面性而拥有与理想极限的一致,这种承认是真理的本质要素。”这一陈述强调了皮尔士的观点,即有限的探究所获结论是不完全的、有偏见的,但探究活动会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别处他表述为可误论并指向未来,这两者构成了恰当的真理概念的本质内容。尽管皮尔士使用一致这样的词语描述符号间关系的一个方面,他同样颇为直率地说仅仅基于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不过是个名义定义,他认为名义定义次于真实定义。
詹姆斯版本的实用主义理论,通常经由他自己的陈述概括为:“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通过这句话,詹姆斯意味着真理是一种性质,其价值由在实际实践中运用概念所得的效用来确认(因而,称为实用主义)。杜威对真理的定义比皮尔士广,但狭于詹姆斯,他认为为了澄清、证明、改进并且/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而将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体公开检验,如果这样做,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
最小理论将真这个概念或术语归之于语句或命题的实在性质,这个议题被许多哲学家所拒斥。这些哲学家对真值谓词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价表达),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该回答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真理的哲学探讨中显著流行起来。按这一观点,断定命题“‘2+2=4’是真的”逻辑上等价于断定命题“2+2=4”,而且短语“是真的”在这一语境和在其他语境中一样完全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被普遍表述为:
真理的紧缩理论,因为他们旨在缩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消除引号论,关注于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号。真理最小理论。无论使用何种术语,紧缩理论被认为共同相信真值谓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而非一种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质的名称。
除了强调谓词“是真的”的形式特征外,某些紧缩论者指出概念使我们能以简略的方式表达事物,否则将需要无限长的语句。例如,一个人无法表达相信迈克尔所言正确,通过断定如下无尽的语句:
迈克尔说,“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说,“玫瑰是红的”,且玫瑰是红的;或者他说……但它能被简洁地表达,通过说:“白雪”,“红玫瑰”......
无论迈克尔说什么都是真的。一旦我们识别出真值谓词的形式特征和功用,紧缩论者主张,我们所说的一切就是关于“真”我们能说的全部。该观点的主要理论关注点是消除悖论,悖论发生时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兴趣的性质。
克里普克克里普克主张事实上自然语言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而不引起矛盾。下面显示了他是如何构造的:
从一个自然语言语句的子集开始着手,它不含有任何表达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谷仓是大的”包含于该子集中,但“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语句如“这句话是假的”同样如此。仅对该子集中的语句定义真。其次,扩展对真的定义以包含新的语句,它们断定原初子集中语句的真或假。于是,“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进来,但不包括“这句话是假的”和“‘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然后,对断定第二个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语句定义真。设想这一过程无限次重复,那么对于“谷仓是大的”定义真,而后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定义真,再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注意对于语句“这句话是假的”,“真”从未得到定义,因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断定最初或所有后继集合中的任何语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术语中,这称为“无根”。即便定义真的过程无限进行,这些语句也决不能指派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论意味着某些语句既非真也非假。这与二值原则相抵触,该原则认为所有语句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由于这一原则是推出说谎者悖论的关键前提,因此该悖论被解决了。
真理语义学理论真理的语义理论主张,对于给定语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义应该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实例作为后承:
“P”是真的,当且仅当P当“P”是语句的指称(语句的名字)时,P正是语句本身。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塔斯基发展了对于形式语言(比如形式逻辑)的理论。这里,他以如下方式约束该理论:语言不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换言之,表达式“是真的”只能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后一种被谈论的语言他称之为对象语言(继而,对象语言可能包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的真值谓词)。这种约束的原因在于,包含对自身真值谓词的语言会包含悖论。因此,塔斯基认为语义学理论不能被应用于任何自然语言,如英语,因为它们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戴维森将该理论作为他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基础,并以融合主义的形式将其与彻底解释相联系。
注意到这些悖论甚至存在于最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之中,要归功于罗素在他年轻时期的工作,特别是由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罗素和怀特海试图在《数学原理》中通过将陈述分为不同类型层次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类型论中陈述不能指称自身,只能指称层次较低的陈述。这继而导致新的困难,如关于类型的准确性质,关于概念上可能的类型体系结构仍有待解决。
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某一时空的同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跨越时空的不同的主观的世界的同一认识,在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反复出现与必然出现。实践的过程是把主观世界与某一时空的客观世界接轨的过程。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之前对我们有用,它是真理,之后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辩证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实践标准( 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
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发展的相对的知识结晶。
融贯论
一般而言融贯论认为,真理是整个信念或命题系统内各部分的一致。尽管如此,通常融贯意味着某些超出简单逻辑一致性的东西。例如,概念基本集合的完全性和广泛性是判断融贯系统效用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融贯论贯彻的原则是以下观念,真理根本上是整个命题系统的性质,个别命题只因与整体相融贯而衍生地被赋予真理的性质。在通常被视为融贯论的各类观点中,理论家们在究竟融贯论带来许多可能为真的思想体系还是只有一个绝对体系是真的问题上并不一致。
一些融贯论的变体被认为描述了逻辑和数学形式系统的内在本质特征。而进行形式推理的人乐于思索并列的、在公理方面独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统,例如各种可供选择的几何学。大体上,融贯论被批评为在将它应用于真理的其他领域时缺少适当的理由,特别是涉及大部分关于自然世界、经验予料的断定以及关于心理和社会实际事件的断定,尤其当融贯论没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论辅助的情况时。
融贯论可分为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思想。在一些逻辑实证主义支持者,最著名的有纽拉特和亨佩尔中,融贯论获得复兴。
符合论
符合论符合论主张,真信念和真陈述在于与真实事态相符合。这种理论本质上试图在思想或陈述与事物或客体间建立关系(真理关系),该关系理论上可以独立于涉及该关系的人,并独立于其他真理关系而存在。这是一个传统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这类理论认为陈述的真或假原则上完全取决于它如何关联于客观实在,它是否准确地描述(换言之,符合于)实在。
康德以下述态度评论真理符合论:
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按照这一纯粹的语词定义,那么,我的知识,为了是真的,必须与客体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认识客体的方法,比较客体与我的知识。那么,我的知识便为它自己所证实,对于真理来说这远远不够。因为正如客体外在于我一样,知识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断我对客体的知识是否与我对客体的知识相一致。这样一个解释的循环被古典作家称为Diallelos。而且逻辑学家被怀疑论者批评犯这种谬误,怀疑论者评论道这种对真理的说明就像一个上法庭的人为支持他的陈述而诉诸无人认识的证人,但该证人却通过陈述召唤他为证人的人是可敬的来为他自己的可信度辩护。(康德,45)按照康德的说法,符合论的真理定义是纯粹的语词定义,这里运用了亚里士多德名义定义和真实定义间的区分,前者引入新的术语,而后者显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质,术语已经被先行定义了。从康德对历史的记述来看,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从古典时代起已处于争论之中,怀疑论者批评逻辑学家采用循环推理的形式,虽然逻辑学家实际所认为的符合论涉及的范围被未被适当评估。
符合论传统上基于以下假设才能成立,即客观的真理关系是存在的,站到真理关系一边来只是人类的任务然而实际上,更多的理论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对附加因素加以分析,这一理想不可能达到。例如,在特定语言内对符合论的分析被迫承认,在理论工作的开端,正被探讨的特定语言是个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过精心论述不同语言间翻译的理论,才能逐渐构造语言中立的真值谓词。强有力的理论局限限制了这一工作的完成。评论家们和下面所介绍的一些理论的支持者们普遍宣称符合论忽略了真理关系中人的作用。
冗余论
按照真理的冗余论,断定一陈述为真完全等价于断定该陈述本身。例如,断定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等价于断定语句“雪是白的”。冗余论者从下述前提中推断出他们的观点,即真理是个冗余的概念,换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谈话语境中方便使用的语词,并不指向任何实在。该理论通常归功于兰姆赛。他认为使用语词“事实”和“真理”不过是断定一命题的迂回方式,将这些语词视为隔离于判断之外的单独问题来处理不过是语言混乱。
冗余论的一个变体是消除引号论,它运用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说“P”是真的,就是说P。而紧缩论的另一个版本是真理的代语句论,由格罗芙、坎普、贝尔纳普首先提出,更详细地阐明了兰姆赛的主张。他们认为当语句“这是真的”作为对“正在下雨”的响应时,它就成为一代语句,亦即一复述其他表达式内容的表达式。在语句“我的狗饿了,所以我喂它”中,“它”与“我的狗”意义相同,同样地,“这是真的”被认为与“正在下雨”意义相同——如果你说后者,而我说前者的话。这些变体并不必然遵循兰姆赛而断言,真不是性质,相反它们会主张,比如,断定“P”可能涉及实质真理,既便如此理论家们会尽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余或代语句与语句“这是真的”相关。
紧缩原则并不适用于与常见语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适用于许多其他一般被判断为真或假的事物。试考虑,语句“雪是白的”与人名Snow White间的类比,在某种意义上两者都能是true。对最小论者来说,说“‘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与说“雪是白的”等价,但说“Snow White是忠诚的”(“Snow White is true”)与说“Snow White”并不等价。
构造论
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构造论将我们的知识视之为“被构造的”,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外在的超越的实在(纯粹的符合论会抱有此观点)。真理观念更应被看作随习俗、人类的感受和社会经验而定。构造论者相信对人类体质和生物学事实的表述,包括对种族和性别的表述,是由社会构造的。维柯、黑格尔、Garns和马克思是这一雄心勃勃地扩展社会决定论的先驱。
共识论认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体一致同意的东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体可能就此达到一致同意的东西。共识论的标签以不同的名称被贴在许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学观点上。某些实用主义理论的变体被包括在共识论中,虽然实用主义理论范围十分广泛而应有它自己的分类。共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对真理概念的说明,哈贝马斯是它的当代倡导者。哲学家雷谢尔则是当代强有力的批评者。
履行论
履行论被归功于斯特劳森,该观点认为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种言语行为,发出同意雪是白的这一断定的信号(与点头表达赞同十分相似)。某些陈述履行超出言语交流以外行为的思想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古怪。试考虑,例如,当新娘在婚礼的适当时候说“我愿意”,她在履行接受身边的男人为合法丈夫的行为。她并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为合法丈夫。以同样方式,斯特劳森认为:“说一个陈述为真,并不是就该陈述作一个陈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赞成该陈述的行为。当一个人说‘正在下雨,这是真的’,他断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陈述‘……,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赞成陈述‘正在下雨’。”
位格理论
人们通常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受人讨论的,是人理性思维的印证。但是圣经中对真理的定义和此不同。“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这句话完全不符合人类的逻辑,人怎么可能是真理,(注意这里是“是”真理,不是有真理),因为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这句话不是指他肉身讲的,因为他是降卑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他创世以先就与天父上帝同在,是上帝的第二位格(上帝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一个本体)。这句话是说他的神性,他是有位格的真理和生命的本体,是人犯罪以后神人和好的唯一的道路和中保。这是基督教的观点。
实用主义
一般而言,在实用主义思想中意义并不仅仅在语词中表达,还在行为中表达。没有任何陈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须首先定义它的术语,然后详述不同作者赋予每个术语的不同意义。这一做法使实用主义对意义和真理的理解产生分歧,关于这一做法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古典实用主义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在他们共同的哲学的出色观点上有一致意见。最关键的分歧来自于唯理论和实在论在实用主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尔士将真理定义如下:“真理是抽象陈述与理想极限的一致,无尽的探究将带着科学信念趋于真理,抽象陈述通过承认它的不准确和片面性而拥有与理想极限的一致,这种承认是真理的本质要素。”这一陈述强调了皮尔士的观点,即有限的探究所获结论是不完全的、有偏见的,但探究活动会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别处他表述为可误论并指向未来,这两者构成了恰当的真理概念的本质内容。尽管皮尔士使用一致这样的词语描述符号间关系的一个方面,他同样颇为直率地说仅仅基于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不过是个名义定义,他认为名义定义次于真实定义。
詹姆斯版本的实用主义理论,通常经由他自己的陈述概括为:“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通过这句话,詹姆斯意味着真理是一种性质,其价值由在实际实践中运用概念所得的效用来确认(因而,称为实用主义)。杜威对真理的定义比皮尔士广,但狭于詹姆斯,他认为为了澄清、证明、改进并且/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而将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体公开检验,如果这样做,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
最小理论
将真这个概念或术语归之于语句或命题的实在性质,这个议题被许多哲学家所拒斥。这些哲学家对真值谓词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价表达),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该回答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真理的哲学探讨中显著流行起来。按这一观点,断定命题“‘2+2=4’是真的”逻辑上等价于断定命题“2+2=4”,而且短语“是真的”在这一语境和在其他语境中一样完全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被普遍表述为:
真理的紧缩理论,因为他们旨在缩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消除引号论,关注于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号。真理最小理论。无论使用何种术语,紧缩理论被认为共同相信真值谓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而非一种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质的名称。
除了强调谓词“是真的”的形式特征外,某些紧缩论者指出概念使我们能以简略的方式表达事物,否则将需要无限长的语句。例如,一个人无法表达相信迈克尔所言正确,通过断定如下无尽的语句:
迈克尔说,“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说,“玫瑰是红的”,且玫瑰是红的;或者他说……但它能被简洁地表达,通过说:“白雪”,“红玫瑰”......
无论迈克尔说什么都是真的。一旦我们识别出真值谓词的形式特征和功用,紧缩论者主张,我们所说的一切就是关于“真”我们能说的全部。该观点的主要理论关注点是消除悖论,悖论发生时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兴趣的性质。
克里普克
克里普克主张事实上自然语言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而不引起矛盾。下面显示了他是如何构造的:
从一个自然语言语句的子集开始着手,它不含有任何表达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谷仓是大的”包含于该子集中,但“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语句如“这句话是假的”同样如此。仅对该子集中的语句定义真。其次,扩展对真的定义以包含新的语句,它们断定原初子集中语句的真或假。于是,“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进来,但不包括“这句话是假的”和“‘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然后,对断定第二个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语句定义真。设想这一过程无限次重复,那么对于“谷仓是大的”定义真,而后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定义真,再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注意对于语句“这句话是假的”,“真”从未得到定义,因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断定最初或所有后继集合中的任何语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术语中,这称为“无根”。即便定义真的过程无限进行,这些语句也决不能指派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论意味着某些语句既非真也非假。这与二值原则相抵触,该原则认为所有语句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由于这一原则是推出说谎者悖论的关键前提,因此该悖论被解决了。
真理语义学理论真理的语义理论主张,对于给定语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义应该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实例作为后承:
“P”是真的,当且仅当P当“P”是语句的指称(语句的名字)时,P正是语句本身。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塔斯基发展了对于形式语言(比如形式逻辑)的理论。这里,他以如下方式约束该理论:语言不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换言之,表达式“是真的”只能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后一种被谈论的语言他称之为对象语言(继而,对象语言可能包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的真值谓词)。这种约束的原因在于,包含对自身真值谓词的语言会包含悖论。因此,塔斯基认为语义学理论不能被应用于任何自然语言,如英语,因为它们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戴维森将该理论作为他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基础,并以融合主义的形式将其与彻底解释相联系。
注意到这些悖论甚至存在于最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之中,要归功于罗素在他年轻时期的工作,特别是由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罗素和怀特海试图在《数学原理》中通过将陈述分为不同类型层次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类型论中陈述不能指称自身,只能指称层次较低的陈述。这继而导致新的困难,如关于类型的准确性质,关于概念上可能的类型体系结构,时至今日它们仍有待解决。
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马克思
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某一时空的同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跨越时空的不同的主观的世界的同一认识,在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反复出现与必然出现。实践的过程是把主观世界与某一时空的客观世界接轨的过程。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实践标准
( 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
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李守维
李守维(1903—1940),字新甫,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镇李楼村大庄组人。村中还有其亲侄子。李楼出来的最大的官,家谱首页有其巨幅照片,所以他是李楼李氏骄傲。幼时,家庭并不宽裕,从小颇有大志,读了几年私塾后,经亲戚介绍并资助考取南京工业专科学校职工科。1924年夏毕业后到上海法租界大隆机器厂当车工,结识同乡中共党员陈玉梅,受其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工会组织。不久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二期),继而加入国民党,曾参加左派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其父务农为业,李守维有同胞兄弟五人,他居长,其二弟李守宽,曾在国民党江苏省军警干训班毕业,以后又由江苏省保安处保送到国民党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先后任过江苏省国民党保安部队排连长、副官、大队长等职。其三弟李守俊抗日战争初期由镇江中学转学到湖北汉口某中学,后又转到四川中山中学读书,毕业后,传闻他在成都考上华西大学,解放后随国民党到台湾,据后人介绍,曾任职台湾某县县长,晚年举家到美国定居。
1927年5月,李守维随北伐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顾祝同,参谋长韩德勤)北伐,任营长。1931年,任陆军第五十二师补充团副团长(师长韩德勤),7月,参加对中共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在方石岭全军覆灭。后跟随韩德勤又参与豫南“剿共”战役。1932年,李守维任江苏省保安第一团上校团长。1933年升任少将副处长。1934年又成为国民党军统外围组织复兴社在江苏的负责人之一。蒋介石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李守维被委任为江苏省“新生活促进委员会”常务干事。1938年6月,韩德勤任江苏省代理主席兼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任副军长。次年冬,韩德勤免兼军长,李守维升任中将军长兼中央军校驻苏北干训班主任、江苏省复兴社组织部长、江苏省干事长、国民党苏北战地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解放黄桥,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9月下旬,韩德勤对新四军发起围攻,令李守维率部担任正面主攻。10月5日夜,李守维全军覆灭,率残部逃跑,刚出黄桥东口子就不辨方向。这时,见一白胡子老人,遂向老人问路。老人说:向东北方向有两条路。一条是从芦沟头向北到野屋基,中间要过五里桥;另一条是从八尺沟过河后直接向东北。李守维想,八尺的沟凭我的战马一跃即过,而五里的桥太长,万一遇到新四军设伏不就完了?遂策马向八尺沟而去,哪知八尺沟是地名,其实是叫“挖尺沟”,是因为当初挖沟时挖到一把铜尺得名。沟,其实是宽阔而水流汹涌的姜黄河!李守维哪里知道?一马当先跃入沟中,跟在他后面的残兵败将纷纷拽住马尾、缰绳、、、、、战马哪堪重负?只能随它的主人一道葬身河底!在骑马过黄桥北“八尺沟”时,有族中子弟拉住马,要求带他们一起逃走,马惊力挣,李守维随马落水淹死。
黄桥决战是当时关乎新四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这一仗打胜了,新四军满盘皆活,一方面在苏北站住脚跟,抢到了地盘,另一方面打通了和山东八路军的联系。从抗战统一战线的角度讲,新四军打的是国军(我们称顽军,不是伪军),是心虚理亏的。韩德勤嫡系八十九军长李守维在突围中被一纵一团三营周建平营长带部队抄后路截住,周营长亲自端起机枪向骑白马的为首军官扫射,敌营大乱,该军官连人带马从桥上落入八尺沟中,事后证实此人就是八十九军李守维军长。粟裕和乔信民团长大喜,买了鞭炮,打算开庆功会,给三营请功。报到陈毅那里,陈毅说了一句话“李守维要是不打死,活捉就更好了”。至此以后提及此事统一口径:翁达中将旅长自杀身亡,李守维中将军长落河溺水而死。黄桥一战,新四军歼灭国民党韩德勤嫡系一个军一个旅,共一万一千余人,蒋介石大为恼火,国民党内部强硬派执意要报复,延安得知后恐皖南军部有不测,遂严令叶、项率军部即刻北上,与陈、粟部合为一股。项英对蒋介石还抱有幻想,行动迟缓,蒋得知叶、项擅自北上后,深怕新四军做大,于是借口新四军不听军令调遣,有反叛不轨之嫌,下令围而歼之。因此说皖南事变是由黄桥决战而起,黄桥决战之后三个月爆发了皖南事变,是引发皖南事变的导火索。事后延安只好自吞苦果,未借此大做文章发起宣传攻势,周恩来仅在新华日报上写了一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可见底气不足。
开明绅士仓化南字化南(1900-1981),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镇人。出身地主,解放前家有土地五十余亩。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务农经商,于仓集街设六陈行,经常往返于大江南北,把花生、金针菜、肥猪等土特产品运销镇江、常州、苏州一带,把南方的布匹、棉纱等工业品转贩于泗阳。由于他苦心经营,勤业守信,故生意兴隆,积资日丰。在仓集周围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解放前,兵荒马乱,战祸迭起,民不聊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于“而立”之年,信奉基督教,当地人都称他为“大耶稣”。他自己拿出一笔款,在仓集街东首,建起十二间教堂,供周围数百人到这里做礼拜。仓化南心地善良,申张正义,扶困济贫,拥护共产党,支持革命,在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广大群众的爱戴。解放后,先后当选为泗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泗阳县政协委员。为民扶困济贫仓化南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人们都称他为“善人”。过去他家虽然有五十余亩土地,每年收的租粮却甚微。一些佃户一旦遇上了天灾人祸,不仅租粮斤两不收,还要给他们以救济。早在解放前,他就主动将大部分土地分给佃户所有,因此被称为开明地主。他经商赚来许多钱,一不用来买田置地,二不购买房产,而把钱用在救济穷人上。旧社会十年九灾,大批灾民缺吃少穿,每当遇此情景,他都要捐粮捐款,施以救济。到了春节,他都要到附近群众家看一看,给缺粮断炊的送粮送款上门,尤其对病灾户和老弱者更是关怀备至,加倍救济,仓集老幼无不称赞。年过花甲的村民杨学生回忆说:“他一辈子不知做了多少好事,救活了多少穷人,我这条命就是他救出来的。除了年年给我家送粮送款以外,遇上天灾人祸还给我特别照顾。1944年,我患了疟疾病,无钱医治,拖几个月不好,瘦成皮包骨头,九死一生,求医不治。父亲急得无法,只好去他家求救。当时仓化南一口答应,并随同父亲去找王普成医生。王医生连连摇头,说是无法治。还说: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杨家穷得连饭也吃不上,吃药也无用啊!仓化南一再要求设法医治,一切费用,由他负责。这时,王先生才勉强开了药方,撮几剂药。仓化南把我带到他家,每天亲自给我煎药送药,还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吃。一连几个月,天天如此,我的病治好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这时,我要求回家,临走前,他给我做一套衣服,又给我家许多钱粮。春节时,还给我家送来了猪肉,这些事时刻记在我心上,永生难忘。象我家这样得到他好处的还有许多户,如梁柱堂、马德山等户都受过他接济。”解放前,这里灾害频繁,盗贼蜂起,逃荒要饭者有之,卖儿卖女者有之,遇到这样灾年,他总是慷慨解囊,捐粮捐款,施粥以济。家中用专人熬粥给每天川流不息的乞食者每人一大碗,对老弱和儿童更加照顾。有一年春荒,当地市场缺粮,他筹款赴镇江购了两大船粮食救济灾民。1950年是个大灾年,百姓生活困难。仓化南东奔西走,配合政府,尽力救济灾民。当时政府号召组织生产自救,安度春荒。他积极响应,捐献出十包棉纱(当时每包纱价值20多块银元)作资金,由朱正良、薛德顺等人牵头,组织灾民纺纱织布,开始只有几十户,后来发展到一百多户。采取保本吃利的方法,把死钱变成活钱。这不仅使当地灾民稳度灾荒,而且后来办起了纺织合作社,越办越兴旺,本保住了,还盈得了不少利。大家要把棉纱退还给仓化南,可他一分钱也不收。后来,党号召办合作社,他提出把这笔款作为农民入社股金,归集体所有。每当提起这件事。人们都交口称赞。仓化南就这样为群众操心劳碌,千辛万苦,经商务农,把赚来的钱全部用在扶困济贫上,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生活:住的是低矮草屋,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粗茶淡饭,一生以此为乐。他生前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活在世上,要为社会多做点事情,留下美名;要尽自己所能,不能虚度一生。”与民风雨同舟仓化南先生一生经历三个朝代,深知旧社会劳苦大众的苦,自己想解放他们无能为力,施以救济,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看到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是贫苦人民的救星。因此,他从内心拥护共产党,同情和支持革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仓集地区尚未建立起巩固的民主政权,敌来我往,形成拉锯地带,以他在当地的威望,掩护我革命干部,开展对敌斗争。有的同志来到他家,他总是热情接待,精心安排,保证安全。万一有人盘查,他挺身而出,不是说是自己的亲戚,就说是自己的朋友。常和他保持亲密联系的有共产党的干部马任、吕奋志等。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从不怕担风险。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泗阳失守,敌人到处搜捕共产党,他多方设法,加以掩护,使许多同志脱离虎口,保存了革命力量。有一次,我军有一位营级干部在战斗中牺牲,他得知后,及时将家中一口大的寿材献给烈士。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老干部被揪斗,他很痛心,有些所谓造反派向仓化南先生调查材料,要他提供被审查人材料,他一概拒绝。并说:我不能无中生有,诬陷好人……仓化南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共事诚心诚意,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一生乐于扶困济贫,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留得美名在人间!
陈秉恭,字净尘,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镇罗庄村人,1888年2月出生于地主家庭。先读四书五经,后进淮阴第三农校,毕业后失业家居。北伐战争时,受大革命潮流的影响,报考无锡社会教育学院。毕业后任泗阳教育局社会教育指导员,兼任县立师范社会教育课教师。任职期间与中共泗阳县委有较多的接触。1931年,地下党县委负责人谢楠遭敌逮捕,他曾多次到狱中看望并设法营救。国民党教育局局长陈升儒以“赤化分子”为名,辞退了他在教育上的一切职务。他不服,约几位进步青年在洋河东狱庙办夜校,还未开学,东狱庙就被地方恶霸烧毁。后到仓集西叶庄自筹资金办了一个初级小学,教贫苦农民子弟读书。该校直到1938年日军轰炸洋河时才停办。1941年,淮北泗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参加革命。陈秉恭虽出生于地主家庭,但他生性耿直,崇尚正义,对当时的军阀混战,乡绅恶霸横行乡里极为不满。他的政治观点在动乱的时代就逐渐确立和明朗,他不随波逐流,而是自觉地走上背叛剥削阶级家庭、向劳动人民靠拢的道路。他工作后,一有空就与老农研究种桑养蚕之道,计划改造废黄河滩。他与农民感情较深,常去看患病的佃户,资助药费不计其数,一次曾把家中仅存的一支鹿茸送给垂危病人,使其得救,他还收养两孤儿视同亲生,后来都送他们参加革命。一次他女儿同轨从徐州女师放假回家,随便谈起有些同学家庭困难问题,他在女儿回校时特让她多带些钱资助困难同学。陈秉恭这些“不合世俗”的行为遭到地方一些人的非议,说他搞乱了庄规、家规。对这些攻击,他不屑一顾,报以轻蔑的一笑。1938年以后,泗阳抗日同盟会负责人谢楠等人,经常去皖东北与我党联系工作,开展抗日活动,路过仓集常在他家食宿,和他一起研究革命理论,学习毛主席的《论诗久战》等书。从此,他接受革命真理,自觉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秋,他先送女儿同轨去淮海区工作,又带儿子陈謇(同路)去淮北参加革命,十四岁的小女儿同训被送到淮海军区卫生所工作,人们誉他为“革命父亲”。1942年春,他受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派遣回乡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争取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伪化斗争,并动员十几名青年参加工作。1942年6月,运河两岸发生大规模小刀会暴乱,会首在敌顽引诱下,绑架和残害新四军及地方党政干部,气焰十分嚣张,泗阳县陈圩区民主政权受到严重威胁。有些革命意志薄弱者脱离了革命,甚至叛变投敌。而陈秉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大力揭露那些出卖灵魂的民族败类的罪行,为巩固抗日民族政权,安定运河两岸的社会秩序,他主动找泗阳县委书记高峰反映情况,自报奋勇到敌人内部了解实情。他依靠群众,不畏艰险,深入虎穴,做部分小刀会会首工作,争取一部分小刀会组织中立,使泗阳县大队顺利通过中立区,击溃王其可顽匪和最反动会首、骨干分子及其武装,形势趋向好转。1942年9月,淮北运河特区建立时,由于形势紧张、环境恶劣、斗争艰苦,年近花甲的陈秉恭冒着风险,终日为建立特区、巩固特区奔走效力。1943年4月,陈秉恭被选为运河特区办事处副主任。同年6月,为了分化瓦解敌人,他三进熊码头敌军据点,做伪军中队长策反工作。他进述了解放区战场的大好形势,阐明了党的宽大政策,争取数十人投诚,为陈圩区的巩固作出了贡献,也为双河、程道口两区的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陈秉恭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与干部群众亲密无间。他是特区唯一的“老头干部”。他卷着裤脚,握着小烟袋,常和群众谈心。集会时,他和年轻人拉歌子,他唱《流亡三部曲》,唱到激动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使听的人深受感动,激起了人们的抗日热情。1943年冬,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家里人问他怎么办,他说:“还用问吗?按边区政府法令快减!”他还对家人说:“土地要让给无地的穷人耕种,以后要靠劳动吃饭。”1944年7月,他到淮海地委参加整风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运河特区撤销后,出任宿迁县副县长。1944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攻打林宫渡据点,陈秉恭连夜赶到林宫渡担任后勤工作,他一连多日没有睡好觉,还冒着危险救伤员,亲自抬担架。陈秉恭一心为革命,群众拥护他,党信任他,可敌人视他为眼中钉,重金悬赏捉拿他。他在组织与群众保护下,敌人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气急败坏,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以示威胁。陈秉恭毫不理会,抗日意志更坚定。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他家的损失情况拨专款帮他重建家园,他说,被敌人烧过房子的何止我一家?我决不能要这个特殊的照顾。于是他把钱拿去购买枪支弹药,支持地方武装。1945年8月,日本投降,那时陈秉恭年已57岁了,但他老当益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发动新解放区人民生产自救,医治战争创伤,进行和平建设,处处身先士卒。他常说:“工作越艰苦,越要一心跟党走,只要有党的领导,一定会取得胜利的。”1946年春,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在河南花园口决堤,让黄河水冲入运河,以水代兵来毁灭解放区。宿迁县委决定陈秉恭带民工抢修运河堤,以保住运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大运河堤复修工程是苏皖边区政府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采取的一项重大行动,陈秉恭担任宿迁县运河堤工程督工所主任。每天他都深入工地,往返几十里,堤上堤下细心察看,掌握工程进度,解决具体问题。一次他到闸河区大寺乡工地,民工正在打坝子,合龙门时,他对烧香磕头求龙王的群众耐心教育说:“打坝子是为了防水患,保丰收,我们要听党的话,不要迷信龙王,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与民工同甘共苦,一同吃高梁煎饼。有时喝不上开水,就手捧运河水解渴。由于劳累过度,他生病发高烧,嘴唇干燥开裂,说不出话来。然而,为了根治水患,造福人民,他置病体于不顾,仍坚持工作。县里领导知道后,及时安排医生为他治疗,但已经晚了。1946年5月22日,陈秉恭在宿迁城外一座庙里不幸病故,终年58岁。陈秉恭逝世,干群万分悲痛,《淮海报》、《新华日报》连续发表悼念文章,县委书记高锋在悼念文章中称赞他:“不为政治鬼魅所惑,能于狂涛骇浪迷蒙沉闷的环境中认清光明的方向。”他倾心革命,热情地追随党,其精神真是难得可贵!1946年6月21日中午12时,宿迁干部群众2000余人,在宿城东门外行宫举行追悼会,副县长马爱亭致悼词。机关、学校、群众团体敬献挽联、花圈。下午5时,举行送灵仪式,人们送至东关河口,含泪泣别陈副县长灵柩上船远去,遗体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家乡废黄河滩上。会后,苏皖六专署追认陈秉恭为革命烈士。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