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出自哪部古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天地之象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出自哪部古籍天地生两极 两极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全文是什么后以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句话什么意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序,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
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
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的大意是:天地之像,阴阳之候,是(人)病变地缘由,(如果熟悉掌握了其中的微妙变化)就能明辨疾病的生死。不用苦思冥想迹象就显现出来了,就像冥冥之中有契约与之谋和一样。
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上传》的第11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1、两仪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2、四象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
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
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
3、八卦
八卦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也就是伏羲画出的。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它是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体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
扩展资料: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即系辞是解释圣人所立的象,而解释系辞的文字叫系辞传。
《系辞》分上下两传,上传、下传各12章。
运用《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传》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把儒教的思想引入其中,并形成了一定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百度百科-易·系辞传
【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象自然界中的天与地交融和谐,亨通显达。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大臣辅助帝王治国要像自然界中的天与地一样和谐适宜,这样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此象辞篇幅较长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天地交⑴,泰。后⑵以⑶财⑷成⑸天地⑹之道⑺,
【译文】自然界中的天与地交融和谐,亨通显达。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
注释:⑴“交”交和。交融和谐。汉张衡《东京赋》:“阴阳交和,庶物时育。”
⑵“后”本义:君主,帝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⑶“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君为质,兵乃出。”
⑷“财”通“裁”。裁制。(斟酌决定。)《淮南子·要略》:“财制礼义之宜。”
⑸“成”平定,和解。《左传·桓公二年》:“会于稷,以成宋乱。”
⑹“天地”天下。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⑺“道”途径,方法。《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原文】辅⑴相⑵天地⑶之⑷宜⑸,以⑹左右⑺民⑻。
【译文】大臣辅助帝王治国要像自然界中的天与地一样和谐适宜,这样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注释:⑴“辅”指辅佐之臣。《战国策·秦策三》:“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鲍彪注:“辅为股肱之臣。”)
⑵“相”辅助,扶助。《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⑶“天地”天与地,指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⑷“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⑸“宜”合适,适宜。《史记·吕太后本纪》:“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⑹“以”代词。者,这样。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⑺“左右”支配,影响。《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⑻“民”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关于本次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出自哪部古籍和天地之象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