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后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抓住孩子长高黄金期 挖掘生长潜能

今天给各位分享后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后天因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后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先天和后天因素都有哪些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

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孩子为什么长不高 后天原因有4点,需要家长们引起重视

后天因素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

机体内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环境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健康的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课题,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人从胚胎到生命终结之前,始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的,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食物链环境等一切客观环境。社会环境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

换言之,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一切有关事物,例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生态平衡以及教育水平等。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我们经常说“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他具有健全的人格”等。人格一词涵盖了法律、道德、社会、哲学等领域。而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是指演员的面具,面具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后来此词被用作描述人的心理。心理学上的人格内涵极其丰富,但基本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言行,人格所遵从的社会准则,这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份,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一)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

(二)人格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源于个体内部的人际过程。

(三)查尔德认为人格是使个体的行为保持时间的一致性,并且区别于相似情境下的其他个体行为的比较稳定的内部因素。

(四)人格是“稳定的”、“内部的”、“一致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品质。人格存在于个体内部并不等于外部行为。

二、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经常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如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等。环境会使某一人格品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独立性这一人格特质,作为缺乏父母爱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带有靠自己努力的含义;而在一个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孩子,独立则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部分。

(二)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正如我们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较为困难的事,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例如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

(三)统合性。人是极其复杂的,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性、多层次的特点。人格的组合千变万化并非死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因而使人格表现得色彩纷呈。在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各种特征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如同宇宙世界一样,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统。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分裂”。

(四)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常使用人格特征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与失败,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失却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三、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主张无意识的冲突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非理性的意欲(性的或社会文化的)与外界现实在内心引起的冲突是精神异常的原因。该学说首创人弗洛伊德确立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体系。精神分析人格发展的理论有两个前提:第一,强调发展。认为成人的性格是由各种婴幼期经验塑造而成的;第二,性力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随着心理性阶段而发展。在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人格发展可能遇到两种情况:挫折和过分放任,出现依恋和退化等现象。这些阶段的各种经验对人格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在意识、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性力发展的关系中形成。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下来的本能。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这种要求若有迟缓或减弱就会感到烦扰、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减弱,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与恐惧则是难以想象了。因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检查。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对正确与错误做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超我遵从理性原则,从理性角度思索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的现实原则与超我的理性原则共同构成了人格的三层结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无意识即本我对人格的影响及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二)特质流派特质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伯特、卡特尔与艾森克。

奥尔伯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而个人特质又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独有的特质,依照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首要特质即个体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第二是中心特质,即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一般每个人身上有5至10个;其三为次要特质,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一致性。他还认为人格特质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第二层次是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表现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或特征,表面上看相似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是指具有相互关联的特征或行为以相同原因为基础。例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同的表面特质后面有着及其不同的心理动因;而考前睡眠不好、考试紧张、体育测试双腿发抖等都源于同样的根源特质焦虑。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筛选出16种人格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求新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被广泛使用在人格测验上。

表3-1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人格因素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迟钝、知识面窄

聪慧、富有才识

C

情绪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

恃强性

谦逊顺从

支配、攻击

F

兴奋性

严肃审慎

轻松兴奋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

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理智、着重实际

敏感、感情用事

L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M

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

幻想、狂放不羁

N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聪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

激进性

保守、服从传统

自由、批评激进

Q2

独立性

依赖、随群附众

自立、当机立断

Q3

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拘小节

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爱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一是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二是神经质(Neuroticism),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三是精神质(Psychoticism),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之后,爱森克编制了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68);为提高人格测量的信效度,在三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 Lie因素,指说谎引起的自身隐蔽。前三者为人格的三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EPQ在大量被试者身上应用的结果表明,各量表记分以E最高,N次之,L再次之,P最低;男女需要分别记分;P、E、N记分随年龄逐降,L则逐升,青少年被试者各量表的年龄记分与成人的大致相反。艾克森以神经过程兴奋—抑制为基础构建各水平的人格层次结构,按照他的理论,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人格的行为方面(行为外倾)和人格的体质方面(如体质外倾)。行为外倾可以通过量表,如EPQ或EPI等进行测定。体质外倾则可以在各种程度上采用实验测得。尽管艾克森认为他的人格和行为观点并没有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的理论的主要方面。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agree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三)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赫尔。行为主义将人格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对人格的研究是对个体的特殊学习经历或独特遗传背景的系统考察,发现有机体与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并且,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是合理的。行为主义注重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由于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的,只注重行为的外显性,反对内省法和对内部事件的研究,而且人格研究忽视了人格机能的基本方面,即整体系统中部分的功能作用。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注重交互作用,即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有机体对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应能力。在对人格的研究中,行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我们特定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学习,发现了哪些行为更易被奖励或被惩罚,这是替代强化。班杜拉还强调,行为是由我们的行动自己掌控或自生成的。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观察、个人标准和自我反应过程。

(五)人本主义流派。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马斯洛不同意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学说,而是着力于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的学说的重心是动机理论。它坚定不移地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埋没或被扼杀。基于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的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二是安全需要,是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言性,这一层次需要的首要目标是要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三是归属的需要,即个体要有组织、家庭、社会的归属感,归属感的建立是个体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爱和尊重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相应地产生了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二是要求自尊,与此相应的是适应、胜任、信心等情感;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的人,达到个人潜能的最高之颠,这是每个个体内心真正需求的。

四、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由不同成份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份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份。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重要方面。

(一)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夏天里的一团火;这类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这类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一旦认准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遇到困难也不折不挠,但往往比较精心,学习和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一旦精力消耗殆尽时,便会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心灰意冷。

多血质——喜形于色,喜怒都在展现中,可塑性强。多血质的人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这类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肯动脑、主意多,不安于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常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但容易失于浮躁,见异思迁。

粘液质——冰冷耐寒;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这类大学生反应较为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情,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外柔内刚,沉静多思,不愿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人交往时,态度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和作空泛的清谈;学习、工作有板有眼,踏实肯干,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制度。但他们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表现。

抑郁质——秋风落叶;抑郁质的人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这类大学生在生理上难以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厌恶那些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忸怩,善于领会别人的意图,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很可能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遇事三思而行,求稳不求快,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感疲倦;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发扬积极品质,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值得重视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更多的人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看哪种气质占主导性地位。

(二)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可以对性格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容易受情绪左右;意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为主动。

按照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易于外露,处事不拘小节,独立性较强,但有时粗心、轻率;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感情含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往面窄,适应环境比较困难。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有时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随和、谦虚,易与人合作,但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

性格与气质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有好坏之分;而气质更多的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然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有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第二节人格的影响因素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也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既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么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系统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因此他们间的任何差异一定是环境造成的;由于异卵双生子在遗传上不同,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环境条件,故可提供一些有关环境控制的测量;同时研究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就可能评估相同基因类型下不同环境的作用,以及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下不同基因类型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而产生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平衡,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西蒙斯(P.Symonds)研究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普朗明在他的《天性与教养》中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即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享有的环境构成,而非共享环境(unshared environment)由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受的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研究结果表明:重要的不是家庭单位,而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内与家庭外得到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会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参考资料:http://5xx.cn/data/25461/detail.php?thisid=8221

有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的疾病会导致人发育畸形、代谢障碍、身体残疾,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

心理因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是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期压抑、低落的心理,会造成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损害健康。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所处在生态被破坏、污染的环境中,身体也会受到影响。而社会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等,都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生活方式因素: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例如不规律的睡眠、吃垃圾食品、不运动等。因此,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保持好的饮食习惯。

文章分享结束,后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和后天因素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卫生部发布的 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 全文不长,价值非凡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