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古代如何算日子(古代怎么计算日子)

古代计算时间有哪些工具

大家好,古代如何算日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计算日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如何算日子和计算日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怎么样算日子比如:甲子日,乙丑日。农历的算法是怎么算的古代如何算日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为什么叫 身怀六甲 不得不说,古人真会算日子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按照如下顺序排列: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所谓的甲子日,就是古人根据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

电视里常看见某某神仙所谓的掐指一算,其实就是干支计算法的一种

举例说下,1984年是甲子年,怎么算的

首先按照如下排列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1984尾数是4,查上表得出天干为甲,后以1984除以12(地支数为12,所以除以12),得余数为4,查得地支为子,所以1984年是甲子年;今年是2011年,按照上述方法,2011年就是辛卯年

月的干支:

首先干支如下编号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0 1 2 3 4 5 6 7 8 9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由于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只要计算月干就可以了现在是2011年7月,

月干=年干数*2加本月月份数再减10(天干数为10)前面算了2011年年干是辛,对应1表,辛数是1根据公式得除1X2+7=9再减10为-1,取绝对值得1,月干为乙,2011年7月就是辛卯年乙未月

再说说日怎么算吧 2000-2099这100年的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

(11+7)X 5+15+(11+19)/ 4=18X5+15+30/4=90+15+7=112-60=52,这个52就是2011年1月1日的干支数,也就是日基数。再用此数加上从1月1日到现在6月30日,每月的天数都加上(满60则减60)52+(1月)31+(2月)28+(3月)31+(4月)30+(5月)31+(6月)30=52+1得53加上本月的20天,最后得出今日基数为13,日干=13-10=3,日支=13-12=1,再按照表2锁对应得出干支丁丑今日的年月日干支为辛卯年乙未月丁丑日 

最后说下时辰首先子时定在晚上23点~凌晨1点,现在是11点半左右,也就是午时一刻,

根据公式时干公式=日干序数*2+日支序数—2=3X2+1-2=5查表2得出已,已午时

以上介绍的年月日时就是“四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八字,算命

传说黄帝打败蚩尤统治中原的那天开始,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农历一年为12或13个月,每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个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扩展资料:

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农历(中国传统历法)-百度百科

问题一:古代人怎么计算日子甲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个。前一位是癸亥,后一位是乙丑。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子属阳之水,是水生木相生。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问题二:中国古代夜观星象讲究良辰吉日吗?不用,因为天上星辰永恒不变,所以你想什么时候看就可以什么时候看。

问题三:日期里的农历是干什么的,他是怎么算日子的?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

问题四:古时候给皇帝算日子的是什么官员古代朝廷设立“钦天监”的机构,负责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授时。

问题五:古代成亲选哪几个日子比较好古历黄道吉日,龙抬头时,多数选双日逢六逢八的日子

问题六:古法择吉日中的大小红煞怎么看挑天德、月德、续后、天德合、月德合日即可。弃四离、四绝、红煞、杨公弃日等。从字面即知其义7766

问题七:日期里的农历是干什么的,他是怎么算日子的?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

问题八:古代看风水黄道吉日书籍【协纪辨方书】是目前最为权威的择日书籍,内容包罗万象,被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收入在册。

问题九:工程开工在古代黄道吉日是什么?黄道吉日就是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泛指宜于办事的好日子。

问题十:古时主持祭祀跟挑选黄道吉日的官员称呼是什么啊 5分大宗伯。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太常寺卿。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o、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o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p人鬼p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明清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其明季春,大宗伯言‘故尚书(袁可立)可立勤于砥身,不渝不愆,保又我王家,宜畀祭葬。’”

古代五礼之一。畅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E、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C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A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礼部是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谩⒘昵拗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五:曰......>>

关于古代如何算日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讲真 原来在古代是用这个来计算时间的..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