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邵仁枚简介及详细资料(邵仁光是什么电视剧)

邵逸夫校长 他将被一代再一代华人观众述说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邵仁枚简介及详细资料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邵仁枚简介及详细资料的知识,包括邵仁枚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六叔邵逸夫个人全资料邵仁枚的社会活动邵仁枚简介及详细资料

分类:娱乐休闲

新世界武力值排名,田丹并非第一名

解析:

邵逸夫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电影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电影”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电影40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最高荣誉地位。

电影皇帝邵逸夫

在香港,邵逸夫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香港以至东南亚的居民,虽然不一定都认识他,但谁也不敢说没同他发生过"业务"上的往来。因为,邵氏电影公司的电影院遍布多处地方,总计达200家左右。每一天光顾这些电影院的观众就大约有100万人!在过去半个世纪以至未来的岁月中,只要你看电影,免不了遇到邵氏电影公司的影片!

邵逸夫从事电影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已无法精确统计,单说他设在香港的邵氏电影制片厂,20多年来所摄制的影片就有1000余部。邵逸夫真是名副其实的"电影皇帝"!

邵逸夫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中,曾有记者问他到底有多少财产,邵逸夫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据知情人估计,他的财产总数当在90亿港元以上。

电影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他的父亲邵玉轩是上海有名的染坊老板,生意经营得很好,家里很有钱。邵玉轩好像就和电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场电影,立刻被电影吸引住了。当时电影刚刚进入中国,虽然还是无声电影,也被老百姓看成神奇的玩艺,谁都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畜牲!但邵玉轩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影的知识,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为电影作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玉轩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1920年,上海"笑舞台"剧院的老板因为无力还债,只好把"笑舞台"抵押出卖。邵玉轩便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了"笑舞台",不久就经营起电影片子的进出口生意,开创了邵氏家族电影事业的先河,充分体现了他作为精明商人的心计。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是父亲的影响。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来就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常自己写个剧本,让家里养着的演员排演。接触到电影之后,他就开始筹拍电影。几个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兴地整天围着他转。后来邵醉翁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几个弟弟也都加入进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编排的戏剧。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大洋,但就是这白花花的2000大洋,像雪球一样,滚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电影事业!

邵逸夫进入"天一",哥哥并没有让他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戏院的后勤很难搞,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摄影师和演员总是派头很大,把后勤人员支使得团团转。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骂,还不敢向哥哥诉苦,因为哥哥不但不会袒护他,还会责备他:"谁叫你那样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想干大事业?"邵逸夫是个好强的人,每次后勤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承担责任,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取得演员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终于成了个好后勤!

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于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天一影片公司属于小影片公司,这类公司当年过于追求商业利润,拍起影片来粗制滥造,弄得整个电影业的名声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它影片公司的不满。1927年,领导中国影业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剑灵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和"华剧"6家大公司,联手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南洋影片商集团订合同,一致不买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这时,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边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也要看电影的么!"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个电影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邵仁枚焦头烂额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亏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广东、福建人,排斥其它地方的人。邵仁枚一听有了办法,他发现新加坡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宁波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终于答应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影。为了打响第一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舆论,使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影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影院所有座位爆满,还有人买"站票"进去。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拥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

当时邵逸夫已中学毕业,见了电报,兴奋得立即赶到了新加坡。邵仁枚对弟弟抓得很紧,不是要他到报社去登演出广告,就是让他到街上去贴海报,尽量扩大天一公司的影响,招徕观众。最使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邵逸夫只好坚持一天两次冷水浴,又用胡文虎的虎牌万金油涂抹全身,总算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兄弟俩越干越有劲,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邵逸夫明显地成熟了。于是,邵仁枚就把新加坡的事业完全交给了邵逸夫,自己又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了!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受到冲击,许多工厂、商店相继破产倒闭,失业工人布满街头。人们连生活下去都感到困难,看电影的人自然大大减少了。有些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机构同样面临着停业还是维持的问题。在这重大的抉择面前,目光远大的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他们认为,不管经济怎样困难,总还是有人要看电影的。他们一边让华英等戏院降低票价,吸引观众,一边努力拍摄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

也就在这时,知难而进的邵逸夫,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当时,西方已经有了有声电影,但中国和东南亚还停留在"哑巴电影"的时代。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励弟弟说:"那你就动手干吧,我们会支持你的!"

然而真正动手干,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有声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邵逸夫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连资料都没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些东西在欧洲有、美国有。

邵逸夫决定去美国考察。没有飞机可乘,他只好坐轮船去,上了船就晕,吐得死去活来,差一点把命丢在太平洋上。到达旧金山时,他已经虚弱得不能走路,被人送进了一家黑人医院。可是他第二天就从医院里溜走了。

美国之行使邵逸夫大开眼界。他亲身体会到,美国确确实实是个富有的国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物资是美国生产出来的!这里不但有有声电影,还有富丽堂皇的电影院。想想东南亚那些一块白布当银幕、几排板凳坐观众的简陋影院,邵逸夫真是感慨万千!他发狂似地买了大批器材设备,又是一个月的远洋海轮,又是吐得昏天黑地。邵逸夫回到了新加坡,在他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

放映设备是有了,可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遇到了难题,连个请教的人都没有,这方面中国专家还不曾出现,"吃螃蟹"的他是第一个;外国专家身边又没有,要专门从西方请一个专家养起来,他又负担不起!他只好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

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后来,邵逸夫回到祖国,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有声电影放映出来,声情并茂,已经轰动一方;同时又能使许多买不起戏票的人能领略粤剧表演艺术家的风采,更是大受欢迎!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都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据说有一次在泰国(时称逞罗)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大钱,仅在广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摄成本的60倍。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而且也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3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电影业的状况也同样有所好转。邵氏兄弟趁机放手大干,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起了一家又一家电影院。同时,他们又向娱乐业发展,先后买下了新世界娱乐场、大世界娱乐场、快乐世界娱乐场等,而且越办越红火。邵氏三兄弟,大哥邵醉翁坐镇上海,三哥邵仁枚坐镇新加坡,六弟邵逸夫坐镇香港,呼风唤雨,相互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然而,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邵仁枚躲在一座古屋里,还是被日本侵略军找到,逼迫他到日军把持的新加坡戏院去服务,使他倍受屈辱。邵逸夫被扣上了"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抓进了日本宪兵队,差点被杀害,幸亏他过去的几个职员设法把他保了出来。

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邵逸夫的两位哥哥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恢复旧业的重担几乎全落到了邵逸夫的肩上。邵逸夫考察了澳洲和美国,迫切地感到,世界电影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邵氏的电影事业不应该只是恢复旧业,而是要重新创立一个全新事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转眼10年过去了。邵逸夫也已年过半百。邵氏机构虽然早已重整旗鼓,但邵逸夫并不满意,他决心要寻找一个地方,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

他最后选中了香港。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推进他的事业,他决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他乘着汽车在香港转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岗,于是投入巨资,将整个山岗买下来。紧接着,成队的机械开到了山下,将整座山岗削成平地,在这平地上筑起了一座电影城——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

拍电影少不了导演和演员。再好的设施,没有好导演、好演员也是空的。邵逸夫深感自己最缺的还是人才。他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广告中说:"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

尽管当时这类广告并不少见,但是邵氏公司的广告却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东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电影周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特别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国际影坛消息"等栏目,使影迷们如醉如痴,紧紧盯住邵氏公司的新影片先睹为快。

就在这座电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其中不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因为他预测古装片会受观众欢迎。然而财务人员一做预算,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因为至少要花100万港币!财务人员想的是,万一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瘫痪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却是,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果然没有辜负邵逸夫的厚爱,《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一举成名。

紧接着,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为它着了魔。《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有位老太太居然连看了100多场。当时各种报刊争相发表文章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的影片。到70年代初,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用邵逸夫的话说,邵氏公司挂起了"太平洋银幕"!

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高纪录。

有人说,邵逸夫是世界上拍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每天都要看几个小时的电影,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一天看9部影片。他投身电影事业长达60年,谁也没法计算他一共看过多少影片。他不但看自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看别人的影片作为借鉴。有时他晚上有空,还会自己开了车到街头的电影院去买票看电影,其实他不光为了看电影,还注意看观众的反应。好的电影和差的电影,他同样注意看,因为他要了解,好电影究竟是怎样好法,而差电影又差在哪里。所以,他看每一部影片都是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瞪大眼睛注意银幕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在样片室中看样片时,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来打搅。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一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挂了电话,继续看他心爱的电影了!

作为亿万富翁的邵逸夫,早已不把赚钱放在心上,但他对怎样花钱却很注意。有人说他是"不为赚钱为花钱",他每年捐出的款都很惊人。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援助需要援助的人。据统计,邵氏基金历年来捐出的款项已超过8亿港元。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到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为了表彰邵逸夫多年来对中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1990年6月,中国***在香港举行了"邵逸夫星"命名颁授仪式,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冠名为"邵逸夫星"。

这位电影皇帝,将随着这颗行星的运转名扬千古!

邵氏兄弟都喜欢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与邵逸夫最亲厚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

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到1937年抗战前,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1958年,邵仁枚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逸夫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六十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

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生平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老二任编剧;老三担任编剧和影片发行,最小的邵逸夫在三哥的帮助下担任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邵仁枚

1926年,邵仁枚带着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邵氏兄弟公司"与"天一公司"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的电影王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邵氏影业受到严重打击,惨澹经营,艰难度日,最终被迫关闭。

1950年,邵邨人收购南洋影片公司,建立"邵氏父子公司"(SS)。

1958年,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自此,"邵氏父子公司"经营戏院和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公司"主管制片业务。称霸香港电影市场二十余年。1985年3月2日,邵仁枚因病逝世。香港大学建有邵仁枚楼以纪念邵氏家族对大学的捐献。

代表作品监制作品

泣荆花(1934)

黎夫人(1936)

乡下佬探亲家(1937)

江水东流(1960)

鱼水重欢(1960)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

千娇百媚(1961)

金喇叭(1961)

隔墙艳史(1961)

丈夫的秘密(1961)

花田错(1962)

杨贵妃(1962)

白蛇传(1962)

红楼梦(1962)

武则天(1963)

閰惜姣(1963)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凤还巢(1963)

女人与小偷(1963)

血手印(1964)

血溅牡丹红(1964)

万花迎春(1964)

山歌恋(1964)

山歌姻缘(1965)

鱼美人(1965)

鸳鸯剑侠(1965)

小云雀(1965)

心花朵朵开(1965)

西厢记(1965)

兰屿之歌(1965)

红伶泪(1965)

毒玫瑰(1966)

女秀才(1966)

铁扇公主(1966)

何日君再来(1966)

边城三侠(1966)

盗剑(1967)

黑鹰(1967)

菁菁(1967)

青春鼓王(1967)

黛绿年华(1967)

明日之歌(1967)

催命符(1967)

铁头皇帝(1967)

兰姨(1967)

铁观音(1967)

欲海情魔(1967)

神剑震江湖(1967)

三更冤(1967)

独臂刀(1967)

观世音(1967)

女巡按(1967)

船(1967)

神刀(1968)

狐侠(1968)

金燕子(1968)

落花时节(1968)

虹(1968)

红辣椒(1968)

女侠黑蝴蝶(1968)

谍海花(1968)

寒烟翠(1968)

玉面飞狐(1968)

女儿国(1968)

千面大盗(1968)

玉罗刹(1968)

色不迷人人自迷(1968)

燕娘(1969)

裸尸痕(1969)

猎人(1969)

欲焰狂流(1969)

三笑(1969)

人头马(1969)

保膘(1969)

毒龙潭(1969)

十二金钱膘(1969)

死角(1969)

椰林春恋(1969)

春蚕(1969)

阴阳刀(1969)

钓金龟(1969)

独臂刀王(1969)

青春万岁(1969)

千面魔女(1969)

豪侠传(1969)

杀机(1970)

女侠卖人头(1970)

江湖三女侠(1970)

报仇(1970)

春火(1970)

荒江女侠(1970)

鬼屋丽人(1970)

玉女亲情(1970)

双喜临门(1970)

金衣大侠(1970)

五虎屠龙(1970)

遗产伍亿圆(1970)

裸情(1970)

那个不多情(1970)

龙虎斗(1970)

大罗剑侠(1970)

鬼门关(1970)

凤飞飞(1971)

血酒天牢(1971)

冰天侠女(1971)

夜合花(1971)

哑巴与新娘(1971)

鬼太监(1971)

火并(1971)

我爱金龟婿(1971)

金印仇(1971)

女杀手(1971)

血符门(1971)

来如风(1971)

芳华虚度(1971)

夕阳恋人(1971)

大决斗(1971)

五枝红杏(1971)

新独臂刀(1971)

剑女幽魂(1971)

钟馗娘子(1971)

怕老婆是大丈夫(1971)

隐身女侠(1971)

拳击(1971)

大内高手(1972)

鬼新娘(1972)

林冲夜奔(1972)

霹雳拳(1972)

亡命徒(1972)

落叶飞刀(1972)

群英会(1972)

四骑士(1972)

娃娃夫人(1972)

大军阀(1972)

马永贞(1972)

少奶奶的***(1972)

快活林(1972)

壁虎(1972)

香港过客(1972)

太阴指(1972)

爱奴(1972)

小毒龙(1972)

风雷魔镜(1972)

丹麦娇娃(1973)

叛逆(1973)

一乐也(1973)

警察(1973)

牛鬼蛇神(1973)

埋伏(1973)

毒女(1973)

盗兵符(1973)

黄飞鸿(1973)

愤怒青年(1973)

大海盗(1973)

鬼眼(1974)

蛇杀手(1974)

声色犬马(1974)

太极拳(1974)

成记茶楼(1974)

欲魔(1974)

黄飞鸿义取丁财炮(1974)

艳女还魂(1974)

朱门怨(1974)

五大汉(1974)

早熟(1974)

天网(1974)

捉鼠记(1974)

洋妓(1974)

舞衣(1974)

面具(1974)

神打(1975)

恶霸(1975)

荡寇志(1975)

降头(1975)

的士大佬(1975)

血滴子(1975)

中国超人(1975)

大哥成(1975)

女金刚斗狂龙女(1975)

倾国倾城(1975)

扭计祖宗陈梦吉(1975)

膘旗飞扬(1975)

长发姑娘(1975)

吃人井(1975)

流星蝴蝶剑(1976)

毒后秘史(1976)

赌王大骗局(1976)

蛇王子(1976)

拈花惹草(1976)

洞房艳事(1976)

天涯明月刀(1976)

飞龙斩(1976)

乾隆皇奇遇记(1976)

死囚(1976)

少林寺(1976)

奸魔(1977)

三少爷的剑(1977)

明月刀雪夜歼仇(1977)

人蛇鼠(1977)

风花雪月(1977)

绝不低头(1977)

洪熙官(1977)

楚留香(1977)

猩猩王(1977)

射雕英雄传(1977)

***名册(1977)

佛跳墙(1977)

庙街皇后(1977)

笑傲江湖(1978)

乌龙济公(1978)

五毒(1978)

萧十一郎(1978)

子曰:食色性也(1978)

射雕英雄传续集(1978)

螳螂(1978)

老夫子奇趣录(1978)

残缺(1978)

小楼残梦(1979)

差人大佬搏命仔(1979)

孔雀王朝(1979)

圆月弯刀(1979)

***与纯情(1979)

鬼叫春(1979)

麻疯怪拳(1979)

金臂童(1979)

怨妇、***、疯杀手(1980)

大杀四方(1980)

醒目仔(1980)

打蛇(1980)

邪(1980)

碟仙(1980)

恶爷(1980)

碧血剑(1981)

大大小小一家春(1981)

肋女正传(1981)

追男仔(1982)

追女三十六房(1982)

导演作品

泣荆花(1934)

马介甫(1935)

黎夫人(1936)

出品人作品

七金尸(1974)

踩线(1981)

打雀英雄传(1981)

红粉动江湖(1981)

尸妖(1981)

人皮灯笼(1982)

楚留香之幽灵山庄(1982)

柠檬可乐(1982)

社会活动

邵氏兄弟都喜欢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与邵逸夫最亲厚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

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

到1937年抗战前,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瓜哇越南等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

1958年,邵仁枚与六弟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逸夫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六十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

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享年85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邵山客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