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请介绍一下法鼓山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法鼓山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请介绍一下法鼓山和法鼓山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法鼓山的介绍法鼓山的文化请介绍一下法鼓山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于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购地创建法鼓山,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由果东法师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
圣严法师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典礼于1993年举行。其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其后随着建设的展开,法鼓山也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一地宫,于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于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此举则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终于在2001年正式落成启用,并将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陆续迁入,一步步地将构筑中的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举行大殿上梁安宝典礼,意寓著园区工程将进入另一个阶段。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钟楼落成时,法师们的撞钟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举行法鼓山钟楼的落成仪式。钟楼上立有“法华钟”,为法鼓山之镇山物。
法华钟,其材料是用青铜铸造而成,重量为25吨、高4.5米、直径2.6米,最厚的地方为29.6厘米,钟型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会社”铸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华钟”其特别之处,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
法鼓文化的成立因缘,可溯及至东初老人在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展佛教文化事业的时期,为了保存佛教文献,东初老人先后编纂了《禅学大成》、《莲池大师全集》、《净土十要》、《中华佛教美术》、《中华佛教丛书》、《民国高僧传》及《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国近代佛教史》等丛书,以为研究佛教历史文化之依据。老人圆寂之后,一度停摆了的文化事业,直到圣严法师回国后,在方甯书教授的协助下,于1980年5月成立了“东初出版社”,以承续东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后,首先出版了七册的《东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为圣严法师编写的基础佛教入门书籍,如《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戒律学纲要》等。此外,并出版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术论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时出版“佛学小丛刊”与大众结缘。另一方面出版部发行《人生》、《法鼓》两刊杂志。1989年法鼓山创立,东初出版社开始化不同书系,包括“寰宇自传”、“禅修指引”、“智慧海”、“现代经典”等系列,以及“有声书”系列有声书籍,并于1994年集结圣严法师之前所有著作,辑成一套四十七册的《法鼓全集》。
1995年7月将东初出版社扩大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业发展。并于1996年开始参加台北国际书展。
法鼓山
一九五五年,东初老人于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装的圣严法师来到中华文化馆,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与禅修推广工作。
由于信众日增,为了要寻找一个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前后费时八年,却苦无结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会中,圣严法师亲自带领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金山乡三界村半岭的观音殿中,全度法师也在观世音菩萨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萨指引,能够早日找到适当的大德法师接掌寺院主持。
结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议的因缘,觅得一块得以深耕的福田宝地。同年七月,圣严法师正式宣布将金山的新道场命名为「法鼓山」,并为道场未来的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发挥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为一般信众提供一个修行佛法、净化身心的良好环境,运用佛法来安定人心、安定社会。
关于请介绍一下法鼓山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