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太极拳逢转必沉逢上必下逢左必右)

太极拳不传之秘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逢转必沉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太极拳的“逢转必沉”,以及八字落胯的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跑步之后左脚有点外八字了,是什么原因太极拳的“逢转必沉”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武术,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能强身健体,也能祛病延年。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逢转必沉”。欢迎阅读!

逢转必沉 练好太极拳的法宝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很多人学习太极拳都知道,现代拳师都要求放松,太过松散就失去了练武的意义。

“逢转必沉”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步伐的转换,二是虚实的转换。

所谓“沉”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旋转下沉”,上肢的方向有所改变。这两种“下沉”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总是在交互运用。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熟练太极拳的松沉练法,常练太极拳能帮助你缓解疲劳。

在步伐转换时,实腿一侧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一是为了将身体重心稳固在实腿,虚腿则可轻灵;二是实腿一侧“胯沉”,虚腿一侧“胯升”,就达到了“以胯领腿”的目的。

动步之前只要做到了实腿的“下沉”,在步伐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弊端,就会自然消除,这是做到“迈步如猫行”的关键,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太极拳的步伐移动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实腿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之后先将虚脚收回来;第二是通过实腿“旋转下沉”,再将步子开出去,这一次的“旋转下沉”既是为了稳固重心,也是为了开步时的身体平衡。

太极拳重视阴阳变化,练习太极步法要分清阴阳,步法清晰,在步法训练中,做好松沉转换。

开步的一般规律是,旋转右胯,左脚开步;旋转左胯,右脚开步;左右开步的“旋转”幅度小,前后开步的“旋转”幅度大。

在虚实转换时,实腿一侧“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称之为“胯走下弧”;如实腿一侧“旋转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则称之为“胯走后下弧”,又称之为“胯走立圆”或“胯走螺旋”。

这种“下沉”是通过松胯实现的,与身体上肢“下坐”有本质的不同。无论是“松胯下沉”还是“旋转下沉”,身体上肢一定是一个整体,不可扭曲和变形。

在虚实转换时,为什么实腿一侧首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下沉”一方面是为了“借地之力”,使腿蹬地不但能吃上劲,同时也能起到倍增器的作用,与小鸟起飞时身体先下伏是同一道理;另一方面是为“蓄劲”,“沉”即是“合”,合后即可击发。

所谓“旋转”,不仅可使虚实转换圆活,也为以身带手创造了条件。没有虚实转换时的“旋转下沉”,就不可能产生出“螺旋劲”,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就是“旋转虚实”的运动。

在重心移动时,“旋转下沉”是否做的到位,可用“坐腿掖胯”来检验。“坐腿掖胯”是实腿一侧“旋转下沉”后所产生的一种状态,就是将实腿一侧的胯合住,将重心坐在实腿上。由于身体上肢的“旋转下沉”和“坐腿掖胯”,不但能够感觉到脚掌对地面的反弹力,还应该有一种脚掌由里向外搓地的感觉。

能否做到“坐腿掖胯”,扣住膝盖是关键。如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实腿膝盖产生晃动或向外翻拧,不仅有损膝盖,应有的感觉也不会产生。如果实腿脚尖外摆成八字,同样无法做到“掖胯”,重心也无法坐到实腿上。

“逢转必沉”,既是先人们总结的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又是习练太极拳所必须遵循的拳理拳法,也是打开太极大门的一把钥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顿悟,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原来练的就是“逢转必沉”四个字。

太极步法及其转换规律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

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

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

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

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

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

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

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

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沉的含义

“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档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生除了脑袋以外,所以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

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

通过松腰,使腰以上的体重都用到胯上,然后下沉到腿上,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重量都作用到脚底,完成发力于根。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躯体属于大沉。

举例说,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胯被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地位。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朝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练太极拳就要把身体练沉,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下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摧荡出去。

脚的沉就是不断的增强身体的肌肉力,弥补下蹬力量不足,常言道,其根在脚,脚是全身最下部位,是全身的根源。

腿足动则全身动,腿足停则全身停。练太极拳者,务必认真刻苦从腿脚练起。

如何练太极拳的松沉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很多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使自己的膝盖受到损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没有真正的松膝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做到了松膝,那么自然能够将身体的重量下沉到脚底,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膝盖受力太过。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

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很多人在理解松肩坠肘上,其实走上了误区,但是却自以为练得很好,练得很正确,最终并没有达到太极拳的效果。松肩坠肘中的肩指的不是肩关节,而是肩胛骨,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

只有松开了肩胛骨才能使你的手臂互通,并且帮助你做到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沉的练习方法

(一)要坚守太极拳的要领

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二)盘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

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三)只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

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跑步之后左脚有点外八字了,是什么原因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外八字”的成因。双脚像芭蕾舞者一样朝外打开的“外八字”可能是髋关节、胫骨或者二者皆外旋过度而导致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则是髋关节外旋肌群或髂胫束过紧。

如何纠正“外八字”

首先,需要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平时站立或走路时主动纠正自己的姿势,调整重心位置;第二,辅助手段。正如前文所提及,“外八字”跑姿弱化了足弓的缓冲作用,更易造成足部疲劳,所以对于习惯了“外八字”跑姿的朋友们可能更需要在挑选一款合适的、减震更好的跑鞋上下点功夫了。或者选择一些具有矫正功能的鞋垫,使得足纵弓及横弓的受力更为均衡。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康复训练。我们在前文中分析了“外八字”的成因,即外旋肌群或髂胫束过紧。相对应的办法无法是通过牵拉使得外旋肌群或髂胫束松弛,或是进行一些辅助力量练习使得与之相拮抗的内旋肌群力量得以增强。

1缓解髂胫束综合征:

采用坐姿,一脚平放,另一脚跨到平放脚的膝盖外侧,将弓起的膝盖拉向对侧肩膀,同时保持背部平直,肩膀要朝向正前方。

采用仰躺姿,一脚(以右脚为例)跨到另一脚的外侧,把右脚的脚后跟拉到左脚的膝盖旁,然后用左手把弓起的膝盖往胸部方向扳动。

牵拉胫骨前肌:

身体站直,一脚的脚尖往后方点地,再把脚踝往地面推;或身体站直,一脚的脚尖搁在身后的垫高物体上,再把脚踝往下压。

适当发展股薄肌、半腱半膜肌力量:如抗阻内收大腿或俯卧小腿拉皮筋:

适当发展小腿三头肌力量:负重提踵或负重屈身跳

太极拳的“逢转必沉”和八字落胯的作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太极拳四 逢 逢转必沉 逢沉必领 逢起必落 逢定必松沉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