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 > 文章页面

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林正芳)

太极三分钟之挤式的要领

今天给各位分享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提手上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太极十三势的动作要领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杨氏太极拳的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不同

1、起势

太极拳说说动作含义的区别 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 斜飞式与野马分鬃 倒卷肱与高探马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2、左右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

5、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

6、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8、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9、单鞭

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10、云手

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并步云手

11、单鞭

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14、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16、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18、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19、海底针

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背

提手提脚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

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23、十字手

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24、收势

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扩展资料:

练习要点

1、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2、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3、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4、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化太极拳

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为提手上式是拳招的用法,手挥琵琶是拳的招式。

杨澄甫老师《太极拳使用法》第六节提手上势云:

1、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移转,右足提向前,进步,移至左足前,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

2、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两手心侧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距离约七八寸许,提至两腕与敌之肘腕相合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其身法步法与前挤法略同。

太极拳的介绍:

1、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该拳法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

2、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太极拳可以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3、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4、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提手上势

所谓“提手上势”之“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如“揽雀尾”一式,可分为“掤手、捋手、挤手、按手”等,所以,提手即为提法,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钩拂拨,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之重要“着法”之一。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状如提物,故名。

“提手上势”的定式外形姿势与“手挥琵琶”近似,而左右方向相反。但就技击劲别实质内容而言,则差异甚大。提手上势用的主要劲别是合劲、提劲和搓劲。而“手挥琵琶”势用的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劲别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技法的不同及中途动作的不同。有的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势”仅看作“虚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劲”。更有把“提手上势”视作“右手挥琵琶”或“右手挥琵琶的组合”。这是不应有的错误。两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是由于两势从动作形式到技击劲别内容都有较大的区别,否则按一名可矣。但从其相似的定式来看,两者都类同于松溪征南派之《内家八桩》之“龙桩”,两手侧掌,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伸一屈,置于身侧左或右的同一侧,前后遥遥相对,互相呼应。两眼透过长手的食指极目凝视,眼与长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为古代拳术中最常用的以静御动的“格斗势”,一名“长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以静伺机”和“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的意义。这里的静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或静象,而不是一种“死静”和“死寂”。即“静中触动动犹静”。要求神志清逸,头脑冷静,善待机势。静中要寓预动之势,守中须寓攻击之意。劲营体内,力奋骸外。前手主守,主掩护;后手主攻,主突击。换言之,短手随时可以乘隙而进击。《沈子拳法》方略篇“急著前去,补手相承;隐着埋伏,出奇制胜”句,可形象地描述其作用和意义。如果要说“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或许就是这一点。

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势,顾名思义,拳势系模拟取名,侧身虚步,两膊相系,前后手参差成合抱之势,如怀抱琵琶,后手指斜向上,置前手肘凹处,护中节,恰似挥拨琴弦,故名。

《全体大用诀》(见沈寿点校之《太极拳谱》207页)中说:“手挥琵琶穿化精”。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说“手挥琵琶主采挒,穿绕沾化借他力”。都明确的说明,“手挥琵琶”势采用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再从拳势采用的不大不小、前虚后实的虚步之步型来看,来势是蓄势待变,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全体大用诀》又说:“回身提手把着封”,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也说:“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身进身挤。”说明了“提手上势”是以“封”为主,也是蓄势待发,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加上二式具有相似的身法和步型步法,都属于内家八桩中的“龙桩”,稍加变化,即可互变。但互变并不说明可以等同和混淆。这是因为二势之劲别及实质内容有甚大差异。上文“提手上势”中已有说明。可见二势具有对立统一之特点。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扎西恩师杨氏85式 10 手挥琵琶 附恩师视频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